第624章 郑国修堤,利义皆图(1 / 2)

第624章 郑国修堤,利义皆图

水攻大梁的确是妙计,三个月的旱灾在秦国境内造成的破坏并不大,这场旱灾在秦国的救灾措施下产生的最大影响,是使民众人心惶惶,但却并未对秦国的府库造成太过严重的消耗。

但也有人担心,大河距大梁城近百里,决口岂有那般容易,得多少民力可成?期间若遇大雨大风耽延时日,只怕也得岁余时光,如此人力物力不逊于长平大战,秦国经得起么?

作为专业人士,郑国在带着弟子们观察过大梁附近的水网以及地形后,得出了结论,秦国绝对支撑得起这样的工程的。

“若欲水攻,决河不难。”

郑国话音落下,几名弟子将一幅装在板车上的立板羊皮地图推了上来,郑国举起探水铁尺点在地图上:“诸位且看,大河东去,鸿沟南下经大梁城外,距离之近,形同大梁护城河也。”

“故而若是要引水灌城,水口不在大河,而在鸿沟。”

“但有一点,鸿沟水量不足大,即便魏国为了应对旱灾而在鸿沟蓄水,却也还不够,须从接近大河的上端开口补水,方能成其势。昔日武信君所言荥口决水,便是此意。”

郑国及一众水工弟子以大梁为鸿沟南北分段,鸿沟南段在堤坝修成前不需费心,鸿沟北段才是水攻要害。

不过他这番言论,想来会传到王上耳中,届时……

帅才!

“若要水攻,则必修堤蓄水,彼时鸿沟干涸,可借机重修鸿沟,而其中淤泥,则可充作肥料,令土地肥沃。”

飞鸟尽,良弓藏,狡兔死,走狗烹。

“如此有利可图,又未尝不是功德之举。”

沟口如何开?开在何处?得多少民力?

这三个问题需要郑国领着弟子亲自去实地勘探一番才能确定下来,当日便在冯劫和三千秦军护卫下直奔广武城南郊而去。

蒙恬、冯劫、李信等人纷纷开口,却被王翦挥手拦了下来。

对于这种大型水利工程,郑国的家族中自然是为后人保留了设计图谱的,郑国从小学习水工之事的时候,鸿沟便是其中的典例之一,因此郑国对鸿沟水路地脉几乎了如指掌。

而鸿沟北段最要紧处,则是引河人沟的沟口。

“上将军,我王曾颁布‘义兵制’,若是引水灌城,大梁城内军民恐怕都要变作江中鱼虾,恐怕会失了魏人之心,不仅道义不存,日后为了恢复此地民生,将要投入的钱粮恐怕难以想象,如此义利两失,恐怕不妥。”

当年开凿鸿沟引河,便是利用了这道天然山涧。先将山涧向北与河岸打通,河水先入涧再入沟,如此,山涧之岩石入口可控制水量。否则,两道土堤筑成的大沟,堤岸无论夯得如何结实,也经不起汹涌大河的浪涛冲击,要修一道引出大河的人工运河实在是不可能的。

“上将军岂可如此!”

商议罢,秦军便开始大量征集先前从其他各国涌入秦国的难民,用以工代赈的形式开始向鸿沟集中。

帅才和将才之间的差别,不仅仅在于指挥能力上,不是说你能指挥的兵马超过了十万人,就有着帅才了,而是要考虑到种种政治因素。

广武城坐落在大河南岸,此处本是一片无名山地,因了广武城,这片山地叫做了广武山。

郑国的祖先便是当年主持鸿沟开凿的水工令,他的家族数代人都参与了鸿沟的工程。

当然,还有些话他没有对其余人讲。

就算他退下去了,王上难道会亏待王贲这个小子?

至少东乡王氏在他之后的三代,只要不造反,富贵无忧。

王翦白了几人一眼。

不同于外人眼中,东乡王氏和外来的蒙氏之间对秦国第一将门名号的争夺,王翦并不在意这个,反倒是蒙恬能考虑到战场之外的事情,则是让他眼前一亮。

“其次,就算是真的到了不得不引水灌城的地步,老夫也会提前撤开一部分包围,给不愿留守的魏人离去的机会,最后再由老夫私自决堤放水为终,担下一切骂名。”

比如战后治理问题,君王的信任问题,大军后勤给庙堂带来的压力等等,综合考量种种因素的,才能被称作真正的帅才。

“老夫若是拿下魏国,再不济也是以封君之位而终,你们这些毛头小子难道也能安安分分提前养老?”

作为当今天下最擅长水工之人,郑国在水工方面的言论有着绝对的权威,只是不少人还是有些疑虑。

况且,以王上的性格,他究竟会不会因为背了这个锅而不得不被一撸到底还犹未可知,就连是否真的会到不得不决堤的那一步都无人知晓。

广武城依山势修筑成了东西两座坞堡,中间是一道宽约二百余步的山涧,世人也称做广武涧。

“水工令大才,如此恬无惑也!”

“先说义,如非必要,这座堤坝只会成为日后典客府与魏王增谈判时的一枚重要筹码。”

再能打,不懂战争背后的政治,只知道打仗却不明白维护和君王之间的关系,这样的将军在天下大定后又岂能长久?

“方才我提及鸿沟水量不大,诸位将军对此都没有产生疑惑,连通大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