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0章 定制生态实验(1 / 2)

做一个东西,除了受到资金限制,需求也需要明确,才谈得上成本控制。

学校给教授们用的实验楼,是加固、绝缘型Ⅰ级生物实验室,虽然不怎么考虑孢子和微生物逃逸,但是对大一些的生物也具备防扩散能力,至少小动物想通过酸液把两层楼之间腐蚀出一个洞来,做不到。

就这個基础条件,伍江的畸变进化观察台就不需要考虑全面的生物危机封锁,标准可以降低一些。

参考被蝎子扎死曾经获得过超能力的实验体29号,假设畸变体体型增加十倍,大概9毫米钢化玻璃也够用。

钢化玻璃弱点也很明显,就是易碎,而且是单点突破全面破碎。

所以改成夹胶玻璃,这玻璃去年装修时接触过,各方面都不错,而且胶层还能提供一定缓冲性,能更有效的对抗点状攻击,就是略贵。不过一个几平米的箱庭,再贵总费用也有限。

有了盒子,接下来是生物链。

进化观察箱庭,当然不可能只有目标生物和食物,需要在有限费用里,建设一个尽可能完善的食物链。

这一点就需要爬虫爱好者的帮助了。

伍江的提问是:“设定体重上限为五百克的杂食动物,按12%的日食物摄取量,如何搭建一个食物群可自持的环境?”

喜欢玩造景的都很乐于参与这类话题。

“五百克的杂食动物”限定有些怪,但影响不大,当作是某种狗或猴子就行。

网友们能力很强,第一级食物就给了很多选择,如螽斯、小鼠、巨蟑螂等,它们在体型上都适合满足每天六十克的食物需要,不需要频繁捕猎的同时投喂也不复杂。杂食所需的植物这一边更简单,无脑苜蓿就完事了。

伍江的实验,最终目的其实是影射人类,实验体与小鼠的互动,确实是个值得观察的点,但小鼠也不能作为唯一食物源。

那小鼠能不能吃螽斯呢?

吃是肯定能吃的,就是选择有点困难。

目标体型按六十克口粮计算,目标螽斯的适合体型在10到20克之间,太小就要增大密度,缺乏环境拟真性。而即使是10克,对于小鼠也过于巨大了。

小鼠有脑子,在缺乏其它类型食物的情况下,会有冒险觅食行为,可到底不专业。

而且作为一个生态圈,就这么两种也太少了。

新增一个同样以螽斯为食的物种,螳螂!

螳螂受限于进食方式和生存策略,进食时会落下很多胳臂、腿之类的零部件,这就比较适合小鼠捡漏。

到这里,螽斯成为整个生态的核心,小鼠的食物则过于单一,且数量受限于螳螂的进食速率和幸运属性。

再往这个生态链里加物种,那必须是蚯蚓。

首先,蚯蚓是食物链里最底层的存在,只要敢在土层上方冒头,什么东西都会吃它,包括成年肉食螽斯和小鼠。

然后,蚯蚓和螽斯、小鼠的互动性好。

螽斯作为箱庭里最大的群体,要维持其群体规模,主食靠箱庭自身肯定供应不过来,只能人工投放,为方便工作,食物也只能是瓜果,小鼠也会吃瓜果,漏液给土壤补充的有机质或腐败环境,蚯蚓都可以消化掉,维持箱庭基本环境整洁。

伍江算了算,到这里就差不多了,人工投放只要瓜果一种资源,螽斯、螳螂繁殖速度慢,或许需要补充,小鼠、蚯蚓大概可以自持,具体情况要看畸变体的功力如何。

经费方面,如果这个生态模型经常崩溃,可能会有点紧张。为节省经费,螽斯不考虑外地种,先找本地生物企业顶一顶,等天热起来到周边农村找小孩采购就行,这事可以让助手去办,每月或一周跑一趟即可,蝈蝈蚂蚱也一样,称重采购肯定比生物公司的便宜。

基本生态逻辑整理出来,伍江就在爬虫群里招工。

只一个要求,工作室或个体户,能够开具有效票据。

因为是本地群,报名的很多,伍江挑了挑,选了家就在大学城经营造景鱼缸的。

这个造景鱼缸面对的主要人群就是大学城里的年轻人群,养小鱼或单纯做造景灯,有一定自加工成分,可开具的票据基本和营业范围对的上。

坐公交车过去,到店里谈,店主姓周。

“好……年轻。”

到这里伍江就直说了:“这个环境是给我校一项生物实验搭建的,因为预算的问题,公司看不上。”

“预算……大概多少?”虽说是帮忙,但也是要讨生活的,太少的话直接在店里拿个大的改一改吧。

“三到五万。”伍江还是比较缺经验,直接就把底交了,不是八万,因为还要考虑全年运转的费用,尤其是灭绝之后每次重建生态的花销会比较大。

这个数有些出乎周老板意料,因为他预想应该是一两千的预算,张嘴张了两次,才问:“要做多大?”

“我希望小鼠种群规模维持在五十到一百之间,分出水源地、食源地、有庇护功能的栖息地。螳螂和蚯蚓种群,要求在不考虑额外捕食者的情况下,基本维持自身数量。”

对小鼠规模有要求,确实,这么算的话三到五万的预算就不是很离奇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