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三十六章 千古一帝?天可汗?就这?(1 / 2)

姬唐 乔木兮有思 1084 字 1个月前

看到李世民不说话,他自顾自道:“因为他们一直在吸收咱们华夏的文明精华,用以滋养自身文明,所以他们才发展的这么快,几乎是一年相当于咱们老祖宗上百年的积累!”

“这种快速发展的文明,我称之为‘’***发展”!

“这是低等文明吸收比他们优秀文明,所形成一种快速发展形式。

一个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,因为没有借鉴,所以他每一个决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是坦途还是万丈深渊。

不断的试探,不断的尝试,在破败和不断重复的试错中蹒跚前行!”

李世民满眼震撼,他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,但作为皇帝,他还是深有体会。

因为朝廷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慎之又慎,生怕自己一个错误政令而导致生灵涂炭,民不聊生。

但就是这样小心翼翼,都无法避免各种各样的错误。

很多时候都是先做着,等发现问题后再做调整,一步一步,如缕深渊!

摸着石头过河,这句话简直说道来他的心坎上,太精辟了。

姬松没有理会李世民,继续说道:“直到文字出现,这才让大家再做决定时查下前人是否做过,如果做过,那么会是什么效果,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,做到心中有数。”

“如果没有,那就麻烦了,就只能一步一步去小心翼翼地试探。”

“但,那些自身文明程度不高,甚至没有文明的国家或部落,他们不一样。

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周围有着文明程度很高的民族和国家,而这就是他们效仿的对象。”

李世民听到这里,他就笑了起来。

在这片土地上,还有比大唐更文明的国度吗?没有,这句话他可以对任何民族和国家说。

做为这个文明国度的皇帝,他无比的自豪。

但姬松的下一句话,却将他打落尘埃!

“于是,他们开始学习,漫长的时间里文明发展中不光是有精华,还有很多糟粕。”

“但这对那些学习者来说都不是问题,因为我们已经帮他们试错了,他们只要捡起我们文明的精华摒弃糟粕就好。”

“您说,这样下来,他们需要多久就能吸收掉这个文明的精华?”

李世民冷汗淋淋,他想到了后果,很严重的后果。

因为人家不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,只要将这个文明的精华吸收就行,其他的他们可以不要。

比如只需要和战争有关的东西,粮食种植,百工器具,都是能大幅度提升国家实力的东西

至于诗词歌赋?

呵呵!

人家需要吗?

只要能杀人就行,其他得不到的抢就是了。

姬松看向李世民,认真道:“我说这么多,想必陛下应该清楚我去的目的了。”

不等他答话,他就说道:“不错,我就是去学习的,将其他文明的精华带回来。

如果说高产物种能让国家稳定,并且人口大增,而臣去学习的就是智慧,一个文明的精华智慧,这才是真正的宝藏!”

说道这里姬松眼睛在放光,要是能将玛雅文明的好东西都带回大唐,甚至实现交流,他都不敢相信大唐会发生怎样的改变?

想必不逊色任何盛世吧?

姬松向往道。

李世民怔住了,他张大嘴巴,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?

自己还在为这个国家的生民生计发愁,这小子却已经开始想这么远了?

不行,朕不能吃惊,更不能流露出夸张的表情,不然非得丢死人不可。

李世民这时竟然想的不是这些文明精华带回来后对大唐的作用,而是丢不丢人?

姬松要是知道皇帝的想法,非得唾他一脸不可。

天可汗?

千古一帝?

就这?

“好了,今日就到这里吧,至于你的请求,朕会考虑的。”

“不要送了。”

说完之后不给姬松人和机会就转身离去。

站在原地,姬松正在发呆。

他正说的兴起呢,你却不听了,这算怎么回事?

搞不明白,真是搞不明白。

李世民让人去叫皇后,自己则在姬家庄子上走着。

看着与别处迥然不同的祥和与富裕,他好似明白了姬松刚才所说的话。

他打断姬松的话,不是不想听,而是这些话已经让他有些无所是从了。

自古以来,历代皇帝无不是以稳定为最高目标,延续王朝为首要任务,至于百姓?

呵,能吃饱,不闹事就是了,文明发展?那是什么?

由于和自身从小所受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违和,他不知道这到底对不对,于是越听越烦躁,甚至怒气。

但是看到庄子上的富裕和祥和,他有些明白了。

就像一个十分落后的部落,一个稍微有点智慧的首领,加上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智慧,就能够短时间造就一个周边强盛的部落,甚至国家。

再有点先见之明,重视教育,与民休息,或许几代人过后,这个部落就会形成自身的文明。